春苗基金会的医务社工每天都在忙些什么?
拨打春苗400救助热线登记时,记录的信息那么详细,这些信息有什么用?
一叠又一叠的救助患儿服务档案又是谁来整理的呢?
......
在第18个世界社工日来临之际,小编带着大家的问题,采访了一位在春苗工作了12年的医务社工——李淼。
“小莹做手术时,没有李淼陪着我,我可能出不了医院......”
——小莹妈妈
“没有你,我不知道在北京怎么度过这段时间......”
——倩倩妈妈
李淼的手机里存着很多她服务过家长的信息,有些是回家后报平安的,有些是感恩的,还有一些是祝福的......
当她特别累的时候,感觉没有能量时,看看手机里这些家庭发来的信息,她瞬间就充满了能量。
不知不觉,这些信息陪着她走了12年。
李淼是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姑娘,她身上有北京姑娘的豪爽,也有软妹子的温柔,像一株温柔而坚定,始终向上生长的向阳花。
01 踏入陌生的公益行业
小编:加入春苗前,你听说过春苗基金会吗?知道这是怎样的工作吗?
李淼:2011年的时候,我那时还是单身状态,父母希望我可以找一个离家近,周末可以有休息日的工作。我当时发简历时,也没仔细看介绍,还以为这是一个金融机构呢!我穿着一套西装就来面试了。过来一看,面试官穿了一件卫衣,我当时心里好大一个问号。
当时春苗团队才五个人,那次面试,我就见到了四个人,看着大家都挺朴实的,我也没多想,就加入了。现在想想,我当时还有一点点冲动,竟然一头扎进了陌生的公益行业。
非社工专业出身的李淼开始的工作岗位是一名内勤人员,做着全部是行政类的工作。每天被各种申请材料包围着。
她不知道这个工作有什么意义?也不知道自己还能做多久?看着其他同事们每天向外跑,她内心也充满了好奇。
在一次次的接听热线中,李淼见到了之前从未接触过的世界:凑不到来京路费的先心家庭、爸爸签了宝宝和妻子无数张病危通知书的家庭、做了三次心脏手术还需要继续做手术的孩子......
一次又一次的求助背后,是一个个像孤岛一样等待救助的家庭。
李淼:当时春苗也没有救助资金池,经常是接了家长的求助,再去筹钱,一边安慰陪伴家长,一边帮忙协调医疗资源。欣慰的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总是可以帮助患儿顺利完成手术......
刚刚加入春苗的前三年,李淼一直都在接听求助热线和与各医院沟通的内勤岗位上工作。
李淼:我当时几乎没机会和家长们见面,只能透过档案了解信息,密密麻麻的文字,是患儿们与死神赛跑的证明。说实话,时间久了觉得挺枯燥的,还不能跟家里说,怕他们劝我离开。
春苗医务社工李淼接听热线
02 陪伴他们走过黑暗时刻
跨专业进入社工岗位,李淼又期待,又忐忑。她特别没自信,开始做个案服务后,一直小心翼翼的,生怕同事说自己不专业,生怕家长不接纳她......一连串的担忧情绪困扰了李淼大半年时间。
直到那次,一个突然的拥抱,让李淼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。
李淼:“没有你,我不知道在北京怎么度过这段时间......”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家长这样激动的表达。
倩倩妈妈抱着我的那一刻,除了感受到她砰砰的心跳还有她那颤动的双手。这份来自陌生人之间的感动和祝福让我瞬间充满了能量,那个感觉是我20多年从未体验过的愉悦,特别治愈,特别感动。
春苗团队回访小莹家时拍摄
“小莹做手术时,没有李淼的陪伴,我当时都出不了医院......”春苗团队去小莹家回访时,小莹妈妈和春苗伙伴不停地夸李淼,询问着李淼的情况。
李淼:2019年,小莹被推进手术室后,小莹妈妈几乎瘫软在椅子上,小莹爸爸佝偻着身子,一言不发。我搀着小莹妈妈说:“咱们出去走走,总待在这儿也不行。”
就这样,我搀着小莹妈妈在医院小路一直走啊,手术做了多久,我们就走了多久,说了多久的话。手术预计要8-10个小时,我还偷偷地和家里人打电话说:“我今儿回不去了,我在医院陪家长等孩子做手术。”
晚上8点左右,手术终于结束了。我陪着他们上楼询问孩子的情况,小莹爸爸妈妈终于松了一口气,我把他们送回了住的地方。
终于结束了,这一关感觉自己跟小莹爸爸妈妈一样的心情。紧张得不行,但是我不能后退,如果当时我垮了,谁来支撑他们呢,幸好手术很成功......
03 越来越坚定这份工作的意义
小编:看你这么瘦,甚至有些羸弱的感觉,但是又总觉得什么困难到你这里都能被接纳?你是怎么做到的呢?
李淼:都是春苗小伙伴们给我的支持,他们是我坚强的后盾。我们一直是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,我想办法解决,不行的话,我去找领导,我们只有一个目标,让家庭的困难在我们这儿能被解决。
这个目标成为了李淼在春苗工作的源动力。她开始不断接受着一个又一个挑战。
12年间,李淼服务了超过1800个家庭。
李淼在病房陪伴患儿活动
在春苗工作的收获,不仅仅是来自伙伴的关怀,患儿家庭的肯定,还有来自她小家庭的美好。
12年的时间,她经历了恋爱、结婚、生子......出校门后的好几件大事儿都是在春苗工作的时间里完成的。
小编:升级当妈妈后,你是不是更加软了?
李淼:有一点儿吧,在春苗做医务社工的12年间,在工作和家庭中,我获得了双重幸福。
社工角色刻进我的DNA里,女儿和我闹脾气时,我和她像朋友一样聊,聊她的想法、她的学校生活、她的一切一切。当然,也会和她聊关于我的工作,聊医院里的孩子,希望在她的心里种下一颗善的种子,有一天长成参天大树......
刚开始的几年,我家人们不理解、不支持,也想过让我回归家庭,但是我喜欢医务社工的工作,喜欢自己在工作时的样子。最近,我提到出院后的孩子状态不错的时候,他们现在也觉得说我的工作能帮到别人很好。
我现在更坚定、更勇敢、更有力量去为家长和患儿提供服务。在助人的同时,我收到很多正向反馈,也吸收了很多美好的能量。我坚信,一路前行,皆是美好。很喜欢现在的自己,足够有底气、有勇气去陪伴更多的家庭走出困境,回归于平静生活。
04 未来可期,值得选择
李淼荣获最美医务社工
2011年加入春苗,曾担任过项目内勤、一线医务社工、项目助理、2023年入选《年度最美医务社会工作者·优秀个人》案例库,还是两个孩子的妈妈。
无论什么事儿,在淼姐这里都不叫事儿,来了就接,不懂就学,不会就问,越努力,越幸运!
专业是干出来的,不是学出来的......
医务社工李淼说
社工是一份美好的职业,助人自助,是一份有使命感的工作,多做一点儿就减少一些遗憾,我们虽然不是万能的,但是社会不能缺少社会工作者。
春苗基金会的医务社工每天都在忙些什么?
拨打春苗400救助热线登记时,记录的信息那么详细,这些信息有什么用?
一叠又一叠的救助患儿服务档案又是谁来整理的呢?
......
在第18个世界社工日来临之际,小编带着大家的问题,采访了一位在春苗工作了12年的医务社工——李淼。
“小莹做手术时,没有李淼陪着我,我可能出不了医院......”
——小莹妈妈
“没有你,我不知道在北京怎么度过这段时间......”
——倩倩妈妈
李淼的手机里存着很多她服务过家长的信息,有些是回家后报平安的,有些是感恩的,还有一些是祝福的......
当她特别累的时候,感觉没有能量时,看看手机里这些家庭发来的信息,她瞬间就充满了能量。
不知不觉,这些信息陪着她走了12年。
李淼是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姑娘,她身上有北京姑娘的豪爽,也有软妹子的温柔,像一株温柔而坚定,始终向上生长的向阳花。
01 踏入陌生的公益行业
小编:加入春苗前,你听说过春苗基金会吗?知道这是怎样的工作吗?
李淼:2011年的时候,我那时还是单身状态,父母希望我可以找一个离家近,周末可以有休息日的工作。我当时发简历时,也没仔细看介绍,还以为这是一个金融机构呢!我穿着一套西装就来面试了。过来一看,面试官穿了一件卫衣,我当时心里好大一个问号。
当时春苗团队才五个人,那次面试,我就见到了四个人,看着大家都挺朴实的,我也没多想,就加入了。现在想想,我当时还有一点点冲动,竟然一头扎进了陌生的公益行业。
非社工专业出身的李淼开始的工作岗位是一名内勤人员,做着全部是行政类的工作。每天被各种申请材料包围着。
她不知道这个工作有什么意义?也不知道自己还能做多久?看着其他同事们每天向外跑,她内心也充满了好奇。
在一次次的接听热线中,李淼见到了之前从未接触过的世界:凑不到来京路费的先心家庭、爸爸签了宝宝和妻子无数张病危通知书的家庭、做了三次心脏手术还需要继续做手术的孩子......
一次又一次的求助背后,是一个个像孤岛一样等待救助的家庭。
李淼:当时春苗也没有救助资金池,经常是接了家长的求助,再去筹钱,一边安慰陪伴家长,一边帮忙协调医疗资源。欣慰的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总是可以帮助患儿顺利完成手术......
刚刚加入春苗的前三年,李淼一直都在接听求助热线和与各医院沟通的内勤岗位上工作。
李淼:我当时几乎没机会和家长们见面,只能透过档案了解信息,密密麻麻的文字,是患儿们与死神赛跑的证明。说实话,时间久了觉得挺枯燥的,还不能跟家里说,怕他们劝我离开。
春苗医务社工李淼接听热线
02 陪伴他们走过黑暗时刻
跨专业进入社工岗位,李淼又期待,又忐忑。她特别没自信,开始做个案服务后,一直小心翼翼的,生怕同事说自己不专业,生怕家长不接纳她......一连串的担忧情绪困扰了李淼大半年时间。
直到那次,一个突然的拥抱,让李淼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。
李淼:“没有你,我不知道在北京怎么度过这段时间......”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家长这样激动的表达。
倩倩妈妈抱着我的那一刻,除了感受到她砰砰的心跳还有她那颤动的双手。这份来自陌生人之间的感动和祝福让我瞬间充满了能量,那个感觉是我20多年从未体验过的愉悦,特别治愈,特别感动。
春苗团队回访小莹家时拍摄
“小莹做手术时,没有李淼的陪伴,我当时都出不了医院......”春苗团队去小莹家回访时,小莹妈妈和春苗伙伴不停地夸李淼,询问着李淼的情况。
李淼:2019年,小莹被推进手术室后,小莹妈妈几乎瘫软在椅子上,小莹爸爸佝偻着身子,一言不发。我搀着小莹妈妈说:“咱们出去走走,总待在这儿也不行。”
就这样,我搀着小莹妈妈在医院小路一直走啊,手术做了多久,我们就走了多久,说了多久的话。手术预计要8-10个小时,我还偷偷地和家里人打电话说:“我今儿回不去了,我在医院陪家长等孩子做手术。”
晚上8点左右,手术终于结束了。我陪着他们上楼询问孩子的情况,小莹爸爸妈妈终于松了一口气,我把他们送回了住的地方。
终于结束了,这一关感觉自己跟小莹爸爸妈妈一样的心情。紧张得不行,但是我不能后退,如果当时我垮了,谁来支撑他们呢,幸好手术很成功......
03 越来越坚定这份工作的意义
小编:看你这么瘦,甚至有些羸弱的感觉,但是又总觉得什么困难到你这里都能被接纳?你是怎么做到的呢?
李淼:都是春苗小伙伴们给我的支持,他们是我坚强的后盾。我们一直是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,我想办法解决,不行的话,我去找领导,我们只有一个目标,让家庭的困难在我们这儿能被解决。
这个目标成为了李淼在春苗工作的源动力。她开始不断接受着一个又一个挑战。
12年间,李淼服务了超过1800个家庭。
李淼在病房陪伴患儿活动
在春苗工作的收获,不仅仅是来自伙伴的关怀,患儿家庭的肯定,还有来自她小家庭的美好。
12年的时间,她经历了恋爱、结婚、生子......出校门后的好几件大事儿都是在春苗工作的时间里完成的。
小编:升级当妈妈后,你是不是更加软了?
李淼:有一点儿吧,在春苗做医务社工的12年间,在工作和家庭中,我获得了双重幸福。
社工角色刻进我的DNA里,女儿和我闹脾气时,我和她像朋友一样聊,聊她的想法、她的学校生活、她的一切一切。当然,也会和她聊关于我的工作,聊医院里的孩子,希望在她的心里种下一颗善的种子,有一天长成参天大树......
刚开始的几年,我家人们不理解、不支持,也想过让我回归家庭,但是我喜欢医务社工的工作,喜欢自己在工作时的样子。最近,我提到出院后的孩子状态不错的时候,他们现在也觉得说我的工作能帮到别人很好。
我现在更坚定、更勇敢、更有力量去为家长和患儿提供服务。在助人的同时,我收到很多正向反馈,也吸收了很多美好的能量。我坚信,一路前行,皆是美好。很喜欢现在的自己,足够有底气、有勇气去陪伴更多的家庭走出困境,回归于平静生活。
04 未来可期,值得选择
李淼荣获最美医务社工
2011年加入春苗,曾担任过项目内勤、一线医务社工、项目助理、2023年入选《年度最美医务社会工作者·优秀个人》案例库,还是两个孩子的妈妈。
无论什么事儿,在淼姐这里都不叫事儿,来了就接,不懂就学,不会就问,越努力,越幸运!
专业是干出来的,不是学出来的......
医务社工李淼说
社工是一份美好的职业,助人自助,是一份有使命感的工作,多做一点儿就减少一些遗憾,我们虽然不是万能的,但是社会不能缺少社会工作者。